查看原文
其他

头、颈项、颜面部位引经药

2017-08-24 李源 中医宝典


【中医宝典App】中医经典书籍在线/离线阅读 >>>


  • 藁本,可引药入巅顶。性味辛温,散风寒湿邪,疗头脑风痛,尤其善治巅顶痛。

  • 苍耳子善通脑顶,疗头风、通鼻窍。

  • 细辛入肾经,治疗后枕部头痛可选用。

  • 神经性头痛用白虎汤和桂枝汤治疗效果良好。

  • 偏头痛治疗,西安医大二附院杨世兴认为需分左右,自拟“左芎右白散”,左侧痛用白芷9g、川芎18g;右侧痛用白芷18g、川芎9g。用此方加味,临证多获奇效。

  • 丹皮、赤芍二药相伍有通脑气之凝滞之功。

  • 荆芥治外感寒伤的头痛,荆芥与荆芥穗作用相同,均可治疗风寒、风热之头痛、咽痛。现代已故名医焦树德讲:荆芥穗用于散头部之风邪。再者中成药银翘解毒丸中用荆芥穗,而不用荆芥,亦可见荆芥穗治风热头痛要比荆芥力量强。

  • 荆芥、防风可解头、背、四肢的外感冷烧。

  • 荆芥、防风辛温而不伤脑,桂枝辛温而燥容易=伤脑(上火)。咳嗽咽痛痒者用荆芥;咳嗽胸痒者用防风;痰咳难出者用薄荷、牛蒡子。

  • 荆芥、薄荷,清头明目,治头胸四肢之虚邪。(李源注:《黄帝内经》中“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所谓虚邪即是指在不知不觉中被外感邪气侵袭而患病。)

  • 柴胡、牛蒡子治胸部受寒,解食纳不顺,脉弦者。

  • 柴胡治寒伤少阳经的消化不良。

  • 葛根,主治项背强。

  • 牙受风疼痛用荆芥穗10g水煎服治之。

  • 大青叶苦寒,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可清降头脑之充血、血热,长于清头面之血热,配合生地凉血、降血热,能起到从头到肾之降血热上冲、血压降下的作用。大青叶30g水煎服可治用脑过度头痛,加服杞菊地黄丸早晚各一个更好。(宋俊生老中医经验)

  • 生地味甘寒,入心肝神经。凉血、滋肾阴,清热凉血、生津,降血压、降血热上冲。

  • 白芷入阳明经,为颜面、额部的引经药、止痛药、引经表散药,祛风解表、消肿排脓、止眉棱骨痛。

  • 蝉蜕、木贼特别走眼部,祛风热、消肿。眼受风亦可用之。

  • 麦粒肿患侧耳尖穴点刺放血效佳。

  • 白附子能引药势上行于面部,治面上百病、头面游风、中风不语等。

  • 巴戟天可疗头面游风,阴虚而相火炽者忌服。

  • 《喉科指掌》的六味汤(荆芥、防风、薄荷、桔梗、僵蚕、甘草)是一个喉科解毒的方子。可将方中僵蚕改为牛蒡子,其清凉力量可加强。用于咽部发堵之梅核气的治疗效果也很好。

  • 颜面污点病专方:荆芥、白芷、蝉蜕各10g,忍冬藤60g,桔梗15g,薏米18g,皂针9g,紫草12g,连翘12g,黄芪12g,当归30g,甘草9g,水煎服。第1剂服用后,颜面红点或小痈肿发出很多,再服第2剂就减少了。原因是服第1剂药将毒排出,第2剂药示将毒排落一部分,第3剂药灸大大减少了,一般服药3剂即可解除。(宋俊生老中医经验)

  • 柴胡配葛根治疗腮腺炎,有退热消肿之功。

  • 治疗流感和腮腺炎在应证方药中加入升麻10~30g、甘草10g,可使疗效明显提高。

  • 芦根甘寒,性善升,清热生津,古方治“大头瘟”(痄腮、腮腺炎)常用其为引经药,故临床腮部病变可加入。

  • 治牙痛用元参、生地为主药,上牙痛属胃经加生石膏;下牙痛属大肠经加大黄;肿痛为风火相煽,加荆芥、薄荷、菊花。

  • 辛夷可入脑透窍,能引药直达癫顶。

  • 川芎可引药达头之两侧。

  • 头皮痛,梳发时亦剧痛者,此乃阳经气血壅滞,可用元胡10g、红花6g效佳。

  • 生南星蘸醋磨汁,涂于斑秃上,干落即换,一般半月可生新发。

  • 蝉衣、磁石、射干、前胡治耳鸣时比用,结合辨证,长收良效。石菖蒲与苍耳子合用有通耳窍之功,可治耳聋、耳鸣。

  • 川椒目,椒之核也。椒性善下,而核尤能利水,眼科可以此药为引。


本文内容摘自《临证传薪——一位民间中医的实践与感悟》。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任脉会阴 曲骨 中极 关元 石门 气海 阴交 神阙 水分 下脘 建里 中脘  


督脉长强 腰俞 腰阳关 命门 悬枢 脊中 中枢 筋缩 至阳 灵台 神道 身柱 陶道 大椎 哑门 风府 脑户 强间 后顶 百会 前顶 囟会 上星 神庭 素髎 水沟 兑端 龈交 




 


经络学说【文章目录】

中医宝典微信号 zhongyidaxue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